像马尼拉人一样过日子

我的好哥们James Song收到这封邮件的时候想起了我,又把它转发给了我——我确信这个十分适合我时下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那是关于拥有我们真心想要的东西的。不是关于个人的得失。 我刚刚给自己拍了张快照,我现在到处转悠穿的是从菲律宾2美元人字拖(折合100比索),在中国和朋友一起买的5美元的沙滩裤——还有我在美国买的那条旧的无袖背心。我很享受,我很放松,我很悠哉。把照片丢到twitter上去,回复邮件,计划我的工作。 James得到的邮件是这样的——(注释——这可不是写给我的,哈哈)我从来没找到机会买下面提到的所有这些“破烂”: 下面就是我想说的…… 我刚刚把我个人的财物卖光(或者送人) 不久前我的生活由一个六居室(很多房间我还从没去过) 五辆车构成。是的,五辆车。我是个汽车人,我只能这么说。 我已经实现了别人眼中的“美国梦”,我有大房子,还有所有那些玩意。 兰博基尼,法拉利,宝马,一堆劳力士,一柜子贵重的衣服,一屋子妙极的家具 …

深入菲律宾文化——能不能去棉兰老岛呢?

回到菲律宾有几天了。在首都马尼拉,我们一直在忙的草创的办公室所在的城市。昨天(星期天)Marie邀请我跟她陪她的家里人去生态公园,一个很受欢迎的带公共泳池和野餐区域的公园。公园建在树林深处,颇有热带风情。不过看到那个游泳池就感觉又回到了美国 旁注——到这的路上,我了解到我的名字,Michael——被简写成KILL(译者注:意为杀,其实更应该是Kell)——只留下我名字的后半部分……好玩吧! 我见到了Marie的姑姑和三个兄弟。他们从老家棉兰老岛来马尼拉(在菲律宾北部)探亲。在我越来越深地“潜入”菲律宾文化的时候,我越来越强的感觉到他们的文化是多么彼此不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政策,自己的主要宗教信仰。比如,在我待的地方,主要是基督教或者天主教。但在菲律宾南部,在棉兰老岛,主要是穆斯林教。还有,棉兰老岛那边还有很多部落战争,很多关于外国人(白人,但是连非棉兰老岛的菲律宾人也自身难保)失踪/被绑架,或者被谋杀的报道。棉兰老岛对外人(白人)有有一种嫉妒/仇恨的情绪。这些人压迫着他们,掠夺着他们的自然资源(比如石油),目的是为了自己祖国或人们的利益,而不是当地的百姓。 Marie的兄弟们昨天也再那,我就开玩笑说要是我和他们一起回去,我一准没命了。我说我应该买件T恤,上面写着“我不仅自己一文不名,老家也不会有人为我赎身”。其中一个大哥,那个几个人中较“强壮”的告诉我说我要是跟他去那,我一点事儿也不会有。我的确听过这个风景旖旎的地方,那里纯净而迷人。他们告诉我我不妨去射击场一展拳脚,练练RPG啊,ak47步枪啊,45毫米手枪啊,随便我挑。作为一个“爱冒险”的(或者爱犯傻的,看你怎么说)美国游客,我接受了他们的邀请。把这个贴在我facebook上的时候,我收到了多达一吨重的反馈,全都说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比如下面的这些: Michael Michelini刚刚被邀请去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穆斯林地区做一番旅行,这里绑架杀害了很多白人……他们说他们会保护我的……还会教我怎样用枪 正在想要不要去呢……要不要去呢……?? 17小时前·评论·喜欢/不喜欢 查看评论(24)隐藏评论(24) Troop …

拥抱文化差异——不要拒绝——电影《世界是平的》

在菲律宾我把星期六晚上花在看一部名叫“世界是平的”的电影上,这部电影在国内非常热。虽然我从没去过印度,但是我在德意志银行的时候确实有点沮丧,因为我错失了这个机会!那是在纽约,我当时在前台工作,我的经理就过来问我要不要到印度去训练后台客服,如何更好地协助前台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一笑置之……我当时还考虑过来的……但最后我还是拒绝了,因为我听说到时候得接种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牛痘疫苗(要种在肚脐眼上!)——而且我觉得呆在纽约更好,可以增长经验。 没人不恨印度的外包。我2002年开始工作——2003年在纽约的整个部门就开始蒸发了……美国的员工要训练来纽约/新泽西的印度人,使他们熟悉工作。 我,一个毕业生训练计划的新员工,很确定我的饭碗是安全的……我的工作就是管理外包队伍,协助一些在交前台部和印度的后台办公室之间的沟通工作。我记得见过四五十岁的员工在那吓得要死,因为他们的部门就是下一个。我当时是在中台工作的,所以我夹在交易销售部门和管理股票证券组合的后台部门之间。 当时在IT部也有我的朋友,他们已经学会管理他们的印度外包队伍了。一个美国的IT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就管理一队印度程序员为他们的金融市场开发交易平台 绝对是一段经历……一段疯狂的经历。意识到我们必学学会在这个世界“游戏”中立于不败之地。看看这个在工业,在商业的趋势吧,该如何定位自己以保持自己的价值。 现在回到今晚的电影的主题上来——“世界是平的”是关于一个美国呼叫中心的经理的,他的美国呼叫中心被外包给印度了,他必须训练管理他的员工,直到他们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我觉得对他的经历有点同感,我在菲律宾的时候,我也试着训练和组织当地的队伍来更好的管理系统的流量。这是文化差异的问题。而且是双向的。不仅仅是印度(或菲律宾)的员工学习了解美国的文化,公司的管理者也要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 有一次,我得说我是“世界是平的”理论的忠实拥护者。特别是这些菲律宾人,英语差不多是标准的,人又善良又温和(几乎太温和了……因为我是一个有点“粗鲁”的美国人,没多少耐心)而且他们渴望工作。他们要机会,要工作,要学习和成长! 我很想知道这个世界50到100年后的样子。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更好的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科技在发展,世界在更好的沟通……我不断为被科技带来的虚拟办公室感到吃惊,它能更好的管理时间、数据、密码——它使“世界办公室”的梦想更加贴近现实。 但是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和尊重文化,无论它是来自地球上的那个角落。把心门打开,勇于尝试新事物…… …

自我鼓舞与登陆马尼拉

昨天深夜到了马尼拉(我飞的时候没遇见台风,所以我安安全全地到了!),仅仅晚点了一个小时。我每天到这来的时候,我总是把能带的行李全带上,只要不超过免费重量(15公斤)。做这事的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快成菲律宾人了。当我在香港机场入境的时候看见那么多菲律宾人,带着大纸板箱,里面塞满他们从中国大陆或者香港买的货物,差点就要过免费标准。我每次到菲律宾也“走私”电子产品和附件——它们在菲律宾被课以重税,而在中国是这么便宜……每次都把尽可能多的东西带上可真是疯狂。这次我带了两个笔记本和两个显示器(为了用二重显示器) 不管怎么说,等飞机的时候,一个比我大一些的菲律宾人,Fernando和我搭上了话。 他又开心又激动, 他说这还是一个秘密,但是他原意和我分享—— 他得了彩票——南非银行商业开发部发邮件给他告诉她他非常幸运的成为他们的一个计划的获奖者,而这个计划将给他提供1百万美元来发展他的商业计划。他当时是在网上申请的,并且说他是被南非政府选中获得这一百万美元的获奖者中的一个…… ……   我真心希望这是真的,他这么开心这么激动,但是他打印出来的gmail邮件却让我真的有点怀疑这到底是不是合法的。实际上有点让人揪心,这些骗子们每一天也许都在戏弄着像他这样的人……他在跟我谈论他打算开的生意,还有今后的生活将有多么美好,还有他终于能实现心中的梦想…… 在飞机上,我一直在给自己鼓劲……最近几天和新租户的讨价还价,把东西搬到好几个地方,这些都使我筋疲力竭……不用说你也知道,我还在做我的主业——电子商务,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大部分的邮件都是客服和客户发来的,要求各种各样复杂的改进…… 但是这张“餐巾背面”自我宣言让我回想起了另一段在飞机上渡过的、激励人心的旅程。我想大概是因为你是在飞机上,在半空中,在一种过渡的感觉中。从一个地方这样快的转移到世界上的另一个地方。这很赶。但这也让我热血沸腾。 …

当网友死了或是人间蒸发

我昨天和Raine Liu待了一会,她正着手建立自己的贸易公司,主要经营电子配件。她帮我把东西从一个办公室挪到另一个(幸好她有辆车)办公室+修改我的互联网并且把一些产品发往美国——她提到了关于她“美国网友”事。不是……这可不是网上约会一类的事……当在网上做生意的时候,经常发生的一件事就是本该联系工厂的事情往往是通过skype或MSN聊天完成的——把你加为好友,即使生意还没做过,这两个人也许相互感兴趣所以一直保持联络。把关系搞好,不时联系一下,也学什么时候就有用了,是不是?所以Raine和这位比她年长一些的美国商人的联络保持了好几年,而且还挺频繁的。 闲话少说,她说对方是一位年长些的很成功的新泽西商人。她把他的网站给我看了(但我要保密),并且请问打听一下他是否建在……问我在美国是不是有数据库或者什么系统能查到,还问电子邮件被废弃的人是不是意味着他去世了或者失踪了或者住院了…… 她说他是一个很风趣的男人,并且总是和她聊些关于生活,生意和文化方面的话题。她最近几个月都没有他的任何音信了——寄出了几封电子邮件,用他给的地址,但结果总是从服务器来的“地址不存在”的系统退信。 Raine问我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确认他是否还好。她真的有点担心了,说那人已经上了岁数,时不时要去医院一趟。她说她很想打电话到他工作的公司去问问,这是在她和我聊过之后产生的想法,因为我没办法凭借电子邮件地址或者聊天用ID判断一个美国人是不是还活着。 这有点感伤,但也发人深思…… 所以我就问她在中国一个人死掉了会有什么后果,她说那样的话他的聊天用ID还有电子邮件会被停用,所有的信息会被删除。不确定是否真的如她所说,或者在美国是不是有类似的法律。还有,如果一个人死了,那他的facebook、twitter、linkedin帐户又将怎样呢? 我倒是记得有一个高中学生的MySpace帐户。他被一个醉驾的司机撞死了。那个帐户还是激活着的,你还能看见他的朋友们留言给他……诉说他们的思念,追忆过去的时光。 我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我有一个网上“笔友”,叫Tish,爱荷华州的。这真是太棒了,因为我可以我们是年岁相仿,境况类似,正可以相互帮忙出谋划策讨论各种社交上的问题,而不用担心在同学和朋友间产生闲话。她的确告和我说过几次,把她的联系方式告诉我父母……这样如果我不在人世了,就让我家人通知她。有点疯狂是不是?事实上我现在还和Tish有联系,几年前我还到爱荷华州去参加她的婚礼……和Scott开车横跨美国的时候还在她家停了一下。 无论如何,我想把我的这种感觉,这种思想分享出来——我们必须要好好欣赏我们或者的每一天……珍惜朋友,和经历的每个小时每一天…… …

在中国把事情了结

当我正在为星期四出发的旅行焦头烂额的时候,跟以前一样,总有一些事情突如其来,出其不意……早上租给我办公室的房地产代理商打电话来,他讲的是汉语(所以我不得不把电话给我的朋友Raine)——原来是打电话要钱的——他说他知道我把自己的办公室转租出去了,我得给他一笔费用,威胁这威胁那的。我是从Raine那听到这些的……我当时就想发飙。我这几天没日没夜的忙,简直像个工作狂,打点行囊,落实事情,联系要找的人……我不想让别人再给我施压……所以我准备好要好好干一仗……新房客已经入住了,他也打给我。思考,迈克,思考。“我怎么能找到出路改变现状呢……”嗯。屏住呼吸,别发飙……你做得到的。于是我打给那些可能知道内情的人,Jojo告诉我说今天那个房地产代理商也打给她了,就在上午早些时候。她表现得就像是她不知道怎么回事,告诉代理商她已经不在Shadstone工作,她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猜猜看为什么那个代理商会之后打给我。难道邻居说什么了吗,多事的人可能会的。要不妒忌的人也会的。不管怎么说,开车到那个地方(好在Raine有车!),收集了相关信息,我告诉新房客这个代理正想从我身上要钱,也许也会找他要,我把这些告诉给他。然后真相大白,我已经和这个房客有了交情,我不想把房子租给我不认识不了解的人。所以基本上我出国的时间里他在管理办公室。是的,这就是事情的经过。其实我并不是转租或是什么和法律相关的事——只不过是我不在的时候一个朋友在照管我的办公室。 这就是了,中国特色。把事情了结了,Raine告诉我别着急,别心烦,车到山前必有路。我想当初到中国来有些事没作对……不重视关系,试图合同解决一切问题。 我把这张Shenzhen Standard News通讯社的Marshall发给我的照片放在这。这地方离我在深圳的办公室只有十五分钟的路。它把7-11彻彻底底的赶走了……只不过是7-8战胜了7-11 终于搞定了,嗯,太好了……看着在它周围的人们,吃烧烤,过日子。 我把这个话题转租风波放在同一个帖子里,因为这涉及到关系。这是基于人们的选择。我肯定一定有人有理由说明这没什么,和7-11毕竟从牌子上还是不一样的……但是上帝啊……这么像。我和Marshall都觉得这个很搞笑。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我不说名字的人的。他说他想开一家咖啡厅,但是不知道怎么运营一个咖啡厅。于是他立刻想到让一个朋友在一家咖啡厅里找份工作,在那干上一年,了解了怎么开咖啡厅之后就走人开自己的去…… 这就是经营一个服务性的生意这么难的症结啊。我是说,这这事在世界各地都是免不了的,但是在中国简直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了。学技术,拿薪水,学了该学的之后就走人。但是这很现实。这就是中国——现实的,过程导向的,就这么完了,完全不谈感情——这是生意 不管怎么说,分享了一下今天的想法……又是中国的新一天了 …

青春永驻,年轻不死

这首传给我的诗很不错。为什么做一个大人就意味着你就得把自己变成个招人烦讨人厌的“老古董”呢? 手扶着玻璃窗 窗外,孩子笑声荡漾 他们跑着玩,转着圈 拿着糖棒,甩着小辫 忽然我禁不住问: 什么把我们变成了大人 无疑是当青春出卖了自己 正是那个时间 那就让玩耍的孩子永驻心中 …

未选择的路

星期天,像往常一样,是我的反省日——我老妈把这首诗发给我我(嗯,其实是我老爸email给我的,因为老妈不喜欢用电脑,呵呵),我想她大概从我的博客上看出我正在对未来的策略冥思苦想,所以就时不时的和我分享激励人心的诗歌。这次是The road not taken(一般译作“未选择的路”),Robert Frost的诗,看上去她是今天早上扫描进电脑的。这首诗描绘了我们在人生路上遇到岔路的情形——我们可以选择简单的路,也可以选择艰难的路。但是我们一旦选择艰难的路,我们就会发现,走得越远越发难行。 让我把这首诗抄在这里,和你共享它催人奋进的力量: 未选择的路 Robert Frost众多鼓舞人心的诗中的一首 黄色树林分出两条路 …

在菲律宾的Puerto Galera潜水

 (Mike 的原文) 终于有了点减压的时间。许多人可能认为,这对我来说是个假期,但过去几周几乎是纯粹的商业活动!在厦门互联展上准备演讲,做展台,都极具压力和挑战。更遑论沿途与一些商店和仓库系统讨论电子商务的网络问题了…   今天下午乘地铁离开马尼拉, 坐了5小时的巴士,1小时的渡船到一个叫“Puerto Galera”的岛上。这里以snorkel和潜水闻名 – 也是这个城市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

马尼拉的交通及街道视频

(Mike的原文)   也把这个贴到Facebook上了。在中国,Facebook是封锁的。上传到我的博客里,让在中国的朋友也能看到。也许我会尝试着除了照片,上传更多的视频。想把这里的环境用照片来形容,但只有视频才能真正抓住它的瞬间。希望你们喜欢!   马尼拉的交通   这是一个动感十足的城市 – 充满活力和喧嚣… …一个西班牙,美国和亚洲影响和文化交融的混合体。 …